盛夏七月,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"向日葵"社会实践团队怀揣青春梦想,奔赴赣南乡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用脚步丈量乡村野径,用文字记录旅程故事,用相机定格美好瞬间。青年们扎根基层沃土,淬炼青春本色,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以实干为舟,以奋斗作桨,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。
安全“童”行:为童心撑起 “平安伞”
6月28日,“向日葵”团队走进赣州市于都县仙下乡莲塘村,一场“安全防溺水,携手护童心”暑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在此展开。团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,通过展示海报、开设宣讲会等形式,围绕“六不准”原则向儿童普及安全知识,讲解私自下水风险、自救施救方法,强调勿在水域嬉戏,引导自觉远离危险。宣讲中穿插互动问答:“溺水求助电话?”“六不准内容?”“发现同伴水边打闹怎么办?”孩子们踊跃作答,在趣味中深化理解。团队队员纷纷表示,他们会继续将防溺水等安全知识普及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,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、快乐成长。
专项调研:解码民宿里的乡村振兴密码
6月29日至7月1日,团队转战龙溪村,开展民宿经济专项调研。与副乡长龚盼在村委会围坐交流。双方围绕当地经济现状及民宿产业发展前景在村委会深入交流。龚盼介绍,作为传统农业乡村,龙溪村当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、青年劳动力外流等挑战;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,目前已着手整体规划乡村景点并推进民宿产业试点建设,力争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文旅发展模式,带动村民增收,让百姓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。团队深入龙溪村开展民意调研,通过入户发放涵盖“民宿了解程度”“发展待提升方面”“对经济影响”等内容的问卷,耐心解答居民疑问。期间,队员烈日下穿梭街巷、暮色中叩响家门,累计走访108户人家。调研发现,民宿对乡村振兴作用显著:经济上盘活闲置农房,带动农产品销售及餐饮等配套产业;就业上提供厨师、保洁等岗位,助力家门口增收;文化上融入地方民俗,促进传统传承创新;同时推动基础设施升级,改善人居环境。本次民宿经济产业调研实践结束后,团队队员深切感受到民宿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,更是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对话的鲜活桥梁。队员们表示,此次实践突破了书本知识的藩篱,让他们在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中、民宿经营一线的具体场景里,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脉搏,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意义。
科技支农:姜田埂上的 “技术赋能”
7月2日-7月4日,“向日葵”社会实践团队赴龙溪村开展实地考察,深入田间地头记录生姜种植规模、主栽品种及生长周期等基础数据,并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土壤肥力、气候等生长环境因素对生姜品质的影响,过程中发现长期连作导致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降低,为后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。同时,团队与当地农民展开深入交流,认真倾听并记录其真实生活状态,交流内容涵盖种植技术、品种改良、周期规划、销售渠道拓展、加工产品开发、市场需求反馈、土地轮作模式实践及土壤改良措施等环节,触摸农耕生活真实肌理,为精准助力三农发展积累了扎实实践素材。为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现状,团队构建了涵盖种植收益、政策感知、技术需求等维度的结构化问卷体系,深入姜田耐心协助农户完成面对面访谈,累计收集有效样本近百份。调研发现,当地耕地面临三大核心问题:高山气候昼夜温差大、连年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,以及种植技术相对滞后;其中土壤退化直接制约生姜产量与品质提升,同时种植成本与收益失衡现象较为突出。团队已系统梳理耕地退化等关键症结,后续将结合专业优势开展针对性研究,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提供实践支撑。“向日葵”社会实践团队表示,将继续深耕龙溪村沃土,以“园林+”多学科交叉视角,聚焦土壤修复、品种改良、生态种植等领域开展持续攻关,用专业智慧滋养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,在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绘就属于青年的时代答卷。
结语:青春答卷写在大地上
“向日葵”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:新时代青年既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,更是参与者、建设者。从安全教育到产业调研,从科技支农到文化传播,队员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,用青春汗水浇灌希望。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:“这不仅是社会实践,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,让青年学子在广袤乡村读懂中国。”
请勿发表广告或无关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