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 刘馨泽
畅游网络时候,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。有些学校数学课上,很多老师用 AI作业分析系统展示班级错题分布。我注意到总被难题困住的同学,眼睛“亮”了!这学期,爸爸让我提早学习AI 使用,AI便悄悄走进了我的课堂,有人说它是解放双手的“减负神器”,也有人抱怨它让学习变得更“卷”,作为即将初三的学生,我想聊聊这场科技变革里的真实感受。
AI 带来的“轻”显而易见。过去被数学卷子淹没的晚自习,现在只需用手机对着错题拍张照,系统就能自动归类到电子错题本,还会推送同类型真题。我的英语单词本从厚厚的笔记本变成了手机里的“智能词库”,它会根据遗忘曲线提醒我复习,比课代表催着默写温柔多了。统计成绩时,再也不用对着 Excel 表格熬夜,AI生成的分析报告都能精准指出,让辅导更有针对性。这些便利,确实让重复劳动少了很多。
但“加练”的焦虑也在我心里悄悄蔓延。最近我总对着 AI生成的“个性化提升计划”叹气,系统根据我的薄弱项每天额外推送 10 道物理推断题,加上学校布置的作业,常常要写到深夜。更有意思的是,自从 AI 能实时显示答题速度排名,数学课上总有同学对着屏幕比谁提交答案更快,连平时最佛系的男生都开始偷偷练计算速度。有次老师让我们生成思维导图,原本想解放创造力,结果大家都在比谁的图表更花哨,反而忘了梳理知识点本身。
在我看来,AI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不同学习态度的模样。那些懂得用它筛选重点的同学,把AI当成了“智能导航”,比如我会让系统只推送中考高频考点的错题;而被数据牵着走的人,反而成了 AI 的“提线木偶”。虽然AI给我带来了很多便利,但我决定每天只看30分钟个性化推送,周末关掉所有提醒,留出时间读纸质书、拼物理模型。
科技从来不是答案本身,而是寻找答案的工具。当 AI 在课堂里越来越常见,我们这些“数字原住民”更该明白:真正的减负,不在于少做几道题,而在于学会用智慧驾驭工具,让科技服务于成长,而不是被它推着向前。毕竟,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算法,而是握着鼠标时,我们心里清晰的方向。
请勿发表广告或无关留言 |